暨南大学特聘教授林巍博士应邀为高级翻译学院师生做学术讲座

作者:

近日,暨南大学特聘教授林巍博士应高级翻译学院邀请给大家带来了一场以“中华元素英译:探求最佳变通维度”为题的精彩生动的前沿学术讲座。讲座由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潘智丹教授主持,高级翻译学院部分专业教师和全体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及部分翻译专业本科生一同参加讲座。

mmexport1478282947284.jpg

本次讲座围绕中华元素外译的主题层层展开。首先,林博士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四大翻译高潮,分别是东汉到唐宋时期以佛经为主的翻译、明末清初以西方科技为主的翻译、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间以西方思想为主的翻译以及本世纪初开始的以中华崛起为主的中译外高潮。之后,林教授以中华元素英译的三个方面,即“时政用语”“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展开叙述,最后得出结论——中华元素英译的忠实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中的语言转化、文化的输出和受众的接受程度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mmexport1478282949232.jpg

在讲座结束后,高翻学院的师生们与林教授进行了精彩互动。对大家提出的问题,林博士都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现场学术交流氛围浓厚。针对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中华文化内容与西方接受形式二者间的平衡这一问题,林教授从三个方面予以阐释:第一,要选用合适的词语。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最开始使用的是“strategy”,然而这个词在英文中有“策略”之意,意义表达不够和谐友好,后来改用”initiative”,表示大家共建的倡议,化解了分歧;第二,要加以必要的解释,例如“中国梦”曾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后来我国及时澄清,即“中国梦”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强国之梦,加深了欧美国家对我们的理解和认同;第三:推出原汁原味的中华词汇。例如,“道”“阴阳”“气”等从整体上保留词语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准确传达意思。

mmexport1478282953775.jpg

对于译者该如何面对古诗词翻译的问题,林教授则认为,口译注重预先沟通,提前准备,有备无患。而笔译则注重后期修改,即便是官方版本的古诗词译文也需要不断修改才能最终定稿。此外,还有同学提到作为翻译学习者,如何在同时接受中西方文化时界定自己的身份,避免迷茫?林教授指出,翻译学习者的优势在于你们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桥梁,避免迷茫是一个过程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实践不断克服。要把母语学好,在外语学习中“打开一扇窗但不能丢了一间屋子”,同时不能放松英语学习,实现“两条腿走路”进而保持自己的双语优势。

mmexport1478282957819.jpg

本次讲座是高级翻译学院成立以来的首场学术讲座,林巍教授给学院师生们带来了前沿的学术知识让翻译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对如何在翻译中寻求最佳变通维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对同学们日后翻译专业的学习与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

文案:范峻池张佳康

编辑:冷韵(新媒体工作室)

大外高级翻译学院

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