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对外话语体系,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王晓辉总编辑在首届“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国际翻译大赛颁奖典礼上的主旨报告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总编辑

王晓辉

对外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国际交流实践中,逐步形成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系统话语表达,蕴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等多种要素。

对外话语体系是一个奢侈品,不是随便哪一个国家想拥有就能够拥有的。我们常说弱国无外交,其实是弱国没有自己的独立话语体系,一个国家有了发达的经济、强大的军事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才有可能建立自己独立的对外话语体系。

今天的中国,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能力、有条件、也必须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对外话语体系。而我们所面临的局面,却是前所未有的复杂: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俄乌战争更是火上浇油;佩洛西窜访台湾,进一步踩踏中国的底线;世界经济下行,前景不容乐观;美西方打压中国,中国的和平崛起面临严峻挑战。但是,国内国际环境越复杂,斗争越激烈,中国越是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讲好自己的故事。

建立对外话语体系,必然要涉及到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的政治立场;从这个政治立场出发,中国要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谋福祉,这是我们追求的人类共同的价值。

确定了立场和观点,我们就要从路径和方法上多下功夫。

第一,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应该建立在四个自信的基础上。中国5000年的悠久文明,100多年可歌可泣、追求民族自由解放的斗争,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还有壮丽的河山、丰富的美食和56个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这些都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也成为了一张国家靓丽的名片,京剧、书法、剪纸、武术,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也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不仅高效地控制了疫情,在全球抗疫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还竭尽所能向其他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这一切都坚定了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四个自信”,为我们建立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建立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必然要求。

第二,对外话语体系的建立和创新是贯穿思想观念、话语输出、语言转换的全过程,需要用心、用力、用情做好每一个环节。一是找准对外传播的资源。中国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但并不是每一个故事都适合对外传播。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要寻找、提炼那些外国受众能够理解并且容易引起共鸣的内容,换句话说,也就是共同性和相关性。二是要用好语言。用好语言包含两个层次,即沟通交流层面上的语言和社会文化层面的语言。首先,从事翻译和对外传播的工作者要有坚实的语言基础,能够用外语清晰熟练地表达;其次,要对传播对象的历史文化、社会宗教、风俗习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熟练掌握外语是建立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任何一种语言,因其历史文化的影响,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翻译的时候要格外注意。例如,中文说“牛饮”,英文则说drink like a fish;中文说“鸡皮疙瘩”,英文则说goose bumps;中文说“睡得像猪一样”,英文则sleep like a log;中文说“烂醉如泥”,英文则说as drunk as a fiddler,意思十分相近,但细微的差别,在语言转换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体会。

2019年, 华为的任正非先生讲华为要锐意创新,“要向谷歌集团学习,扑上去,杀开一条血路。”西方媒体故意曲解任正非先生的话,把这句话解释成“Push ahead and kill, leave a blood trail--边走边杀,留下一条带血的路”。也许是因为中国改朝换代大多是通过农民起义和战争来实现的缘故,汉语中与战争和兵器相关的成语特别多,译者在翻译时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误解。比如中国人争论问题叫“唇枪舌剑”,观点对立叫“针锋相对”,目的明确叫“有的放矢”,指出问题叫“一针见血”。说话既可以“绵里藏针”,也可以“单刀直入”;既有“笑里藏刀”,也有“口蜜腹剑”;既有“含沙射影”,还有“两面三刀”。改革要“大刀阔斧”,干事要“真刀真枪”,为大局要“壮士断腕”,为朋友要“两肋插刀”,为理想要“赴汤蹈火”,为主义要“粉身碎骨”。这些词语如果直译,外国人会认为我们中国人个个舞枪弄棒,都是玩儿命的主儿。包括“打好组合拳,帮助贫困户”这样的表达,如果翻译的时候不假思索,随手译成help the poor families with combination blow,就变成了用组合拳把贫困户给打了一顿!

越是带有强烈文化背景和色彩的表达方式,翻译起来难度越大。《毛泽东选集》中引用过一句我们常用的成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钱钟书先生是这样翻译的: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可以说,钱先生的翻译达到了形、声、意的完美统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钱先生在诸葛亮后面加上了"the master mind", 既押韵,又告诉外国读者,诸葛亮是一个智慧大师,否则,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外国读者可能误以为诸葛亮是一个顶三个的高级皮匠。

从事对外传播除了语言层面的问题,还要格外重视社会文化层面的差异,也就是说,我们要外国受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赴日内瓦参加关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会议,这是新中国外交的首秀。因为议题复杂,会期很长,前前后后开了三个月。中国代表团带去了一部电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目的是让与会的代表能在会议期间了解一些中国的文化和艺术。节目单做好之后,周总理发现了问题,就问工作人员,把《梁山伯与祝英台》译成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外国朋友能看得懂吗?最后,按照周总理的建议,将电影名字翻译成了Chinese Romeo and Juliet。对于熟悉莎士比亚戏剧的西方受众来说,看了这个名字,他们马上就能够明白大致的剧情了,同样凄美的爱情故事,尽管发生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但是同样能够打动受众。

所以,我们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不仅是一个翻译的问题,它是一个全链条,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

第三,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并不意味着标新立异或者语言的华丽,而是要力求实事求是、平实准确。目前我们的汉语表达受公文文体、政策文件、口号式宣传、互联网的影响太严重,汉语中的雅言正声受到很大冲击,有话不好好说的现象非常严重。这对于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一位在中国生活工作多年的外国朋友对我说,中国的对外传播是在用机构语言同个人讲话(use institutional language to communicate with individual), 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我们经常看到企事业单位打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锐意开拓、追赶超越、实现跨越”一类的企业文化宣传语,其实,这些都是空洞的口号,探索什么,跨越什么,追赶谁,超越谁,都没有说明白,没能够体现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企业文化内涵。

第四,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强调目标导向,就是要让人家听明白。不仅要让中国的受众清楚,更要让外国的受众明白。记得好多年前在一个中外客人的见面会上,外方客人介绍他们的城市有哪些美食、美景,欢迎大家去参观旅游。我们主办方的领导除了基本情况之外,还介绍了地方政府的工作,出发点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群众的利益摆在前面,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里,绝不把群众的安危放在脑后。转换成英语,一会儿是前面,一会儿是后边,一会儿是心里,搞得外国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中有两位外宾小声嘀咕,Where do they put it? (群众利益最后放哪儿了?)

我们在介绍中国国情的时候,经常会提到“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但是对于那些不甚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很难算清楚上述时间段究竟是多长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些对于我们来说是常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就是知识,在翻译和对外传播中必须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与接受能力,寻找中外文化的契合点和共同话语。

第五,素质与基本要求。适应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要求,从事翻译、外交、新闻等一线对外传播工作者和意识形态管理岗位的同事们,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一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

二是要做到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对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和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尤其是传播对象国家的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的相关知识,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陈寅恪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提出过一个理念——了解之同情。陈先生的意思是要在了解的基础上与古人“共情”,站在唐朝人的靴子里,才能研究好唐朝的历史。在今天“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如果不了解汉唐历史和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往的历史,就很难讲好今天丝绸之路的故事。

三是要培养寻找和选择对外传播资源的能力。并不是所有的中国故事都是好故事,也不是每一个中国故事都是有对外传播价值的故事。要从事对外传播,必须要有选择传播资源的能力。

2016年,谷歌的阿尔法围棋(AlphaGo)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引起世界范围关于人工智能和围棋未来的讨论。中国网借助这一热点事件,做了一期英文视频节目,从AlphaGo这个新闻事件切入,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围棋,向外国受众讲述围棋在中国的四千年的历史,圆子方盘象征天圆地方,黑白棋子代表阴阳,行棋的方法中庸公正,下棋的过程关注大局,流水不争。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哲人和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的总结,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通过新闻事件,传播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达到了自然而然、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是要有强大的议题设置能力。西方的智库和媒体非常擅长议题设置,通过“龙象之争”、“修昔底德陷阱”等概念的提出、论证和传播,将本来是开放发散的话题圈在预先设置的议题当中,从而掌握舆论的主动权。以“龙象之争”为例,这是英国学者戴维·史密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Dragon and Elephant Contest--China and India and the New World Order)一书中提出的概念,经过不断的传播、解读和放大,这个概念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龙象(中国与印度)一定要竞争而且一定要争个没完没了甚至你死我活。这个议题设置对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和两国的关系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因此,中国在建立对外话语体系的时候,就必须要培养强大的议题设置能力,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崛起”、“中国方案”等议题设置,为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稳定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3年到2016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中菲南海争端,从议题设置的角度看, 这是美国幕后操纵、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出面、西方媒体政客配合的一场闹剧,意在通过临时搭建的草台班子国际法庭,把一个无效的、不合法、不合理的仲裁结论强加给中国。中国的立场是明确的: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通过协商解决争议。在这次法律和舆论的斗争中,中国政府、法律专家、智库、媒体,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发声,有理、有力、有节地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中国网是专门从事对外传播的媒体,不是新华社,也不是人民日报和央视,更不是外交部。我们的受众中绝大多数是南海诸岛、中菲南海争端不大了解的海外受众,所以,我做了四期英文短视频评论,讲历史、讲观点、讲态度,最重要的是讲故事。讲故事从哪里入手呢?我在新华社的一则新闻报道中找到了灵感。新华社消息,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渔民,过去家家都有一本“更路经”,即渔民自己的航海日志。由于当时的渔民大多不识字,所以更路经基本上都是用符号、图画等标记组成,当地人称之为“天书”,主要内容都是哪里有鱼,哪里有暗礁,台风来了到哪里躲避等等,从明清至今,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发展,更路经已经被半导体和手机取代,因此,很多渔民就把更路经当做废纸处理。所以,记者呼吁要保护更路经。我们就这一新闻线索,录制了一期视频节目——“天书指路,海角再远也是家”,通过介绍更路经,从一个侧面向外国受众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南海的渔民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南海是他们的家园,相关南海诸岛是中国的领土。

五是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高超的翻译能力。语言翻译是对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翻译质量决定传播效果,也会对话语体系的建设产生深刻的影响。林语堂的作品为什么能够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林语堂用优美纯正的英文,通过《吾国吾民》(MY County and My People)、《京华烟云》(Moments of Beijing)、《浮生六记》(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等创作和翻译,把中国的故事讲得栩栩如生。培养一个好的翻译,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傅雷先生说过,一个好的翻译,要有敏感的心灵,高度的同情,一定的鉴赏能力,相当的社会经验。我以前也没多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阅历的增加,才更加体会到自己的阅历是何等地浅薄,语言的基础是何等的脆弱,也更加深刻地领会了傅雷先生当年所说的话。中国迈进了新时代,建立和创新话语体系亟需高质量的翻译人才,这是学校、社会和国家应该共同关注并付出长期努力的一件大事。

六是要有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能力和营造互动的能力。互联网和以脸书和推特为代表的新媒体,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广阔的新空间,使我们的声音能够绕开西方传统媒体的壁垒,在社交媒体上触达西方受众。社交媒体总体上说是观点个性化表达和碰撞的平台,所以,媒体产品要适合在社交平台传播且能激发互动。新时代的对外传播,必须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从内容、形式、技术、渠道等多方面下功夫。

七是要具备深深的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建立对外话语体系、从事对外传播,必须饱含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并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没有感情,怎么能把中国的故事讲好?

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必须好好讲,也必须讲好。要深入挖掘中国历史的故事、文化的故事、发展的故事、奋斗圆梦的故事,一五一十讲事实,心平气和讲道理,娓娓道来讲故事,充满自信讲观点,端庄大气讲中国。

编辑:运营工作室 刘馨楚

审核人:姜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