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和北京中科凡语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新文科背景下机器翻译技术师资培训” 暨实践教学教研室线上师资培训。本次培训特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崔启亮教授和北京中科凡语科技有限公司高校事业运营部夏艳春经理作为主讲嘉宾,就“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与实践”和“飞译人机合译平台的实训与应用”两大主题进行深入讲解。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李春姬教授和北京中科凡语科技有限公司高校事业部运营总监倪勇健先生出席此次培训活动。培训会由高级翻译学院实践教学教研室主任许丹老师主持。
此次培训会邀请来自东北三省一区外语学科发展联盟高校的外语学科业届同仁以及全国其他省区高校翻译及外语专业的师者同学齐聚云端,以产教融合与翻译技术师资能力提升为核心议题,共商AI赋能的新文科背景下,翻译技术为翻译教育教学带来的创新和启示,旨在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方位提升翻译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此外,为进一步推进高级翻译学院同北票市及铁岭市教育局共建师资培训项目、共享优质资源、为乡村教师振兴做出贡献,本次培训会也邀请来自北票和铁岭的教师们参会。
培训会伊始,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李春姬教授做开场发言。李院长对前来参会的各位专家和老师们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代表高级翻译学院对企业方对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的鼎立支持和悉心指导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李院长强调,以产学合作方式开展翻译技术师资培训,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希望此次培训能够基于北京中科凡语科技有限公司在现代翻译技术领域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加快翻译专业翻译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发挥人工智能在教育层面的不断创新,从源头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
讲座主题一: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与实践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有力推动下,面向语言服务行业的翻译技术和翻译工具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技术驱动成为语言服务行业的显著形态。人工智能驱动的翻译技术正在改变翻译教育的形态,翻译教育教学的“技术转向”愈加显著。鉴于此,本次讲座聚焦产学融合的新文科背景下,人工智能驱动的翻译技术与实践为未来翻译教育带来的创新与启示。
首先,崔启亮教授从翻译技术的定义与分类着手,全面呈现翻译技术的应用场景,并通过数据直观展示出翻译技术在翻译和语言服务行业的广泛应用,总结翻译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为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模式下的翻译项目的应用研究,崔教授提供了CAT+MT+PE如何提高翻译质量及ChatGPT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两个案例,从翻译技术实践、翻译技术教学等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翻译辅助翻译教学的具体模式及产教融合的创新路径。随后,崔教授以贸大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实践成果为导向,为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相融合提供了如下宝贵建议:
1.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作为核心课程;
2.英汉翻译、汉英翻译、法律翻译、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等翻译课程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学习的翻译工具;
3.翻译课程的老师要熟悉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常用功能和存在的问题;
4.采用翻译案例教学,课堂教学案例,课外实践案例;
5.采用学生分组学习,具有翻译技术基础的学生帮助翻译技术较弱的学生;
6.加强校企合作,邀请翻译企业专家参与翻译技术实践教学。
此外,崔教授针对翻译技术教学方法和内容创新提出了“四结合”“五加强”的教学理念,希望高校积极探索翻译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不懈努力。
讲座主题二:飞译人机合译平台应用与实践
飞译人机合译平台是中科凡语推出的系列自然语言处理(NLP)产品之一。该平台是一款基于前沿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技术而研发的一款类脑进化的人机合译平台。平台基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熟的研发经验与理论积累,实现场景化机器翻译、人机实时反馈的个性化机器翻译等功能,具有在线翻译、多人实时协作等强大功能,旨在为人工翻译、医疗、航空等行业提供自然语言处理服务。
讲座伊始,夏艳春经理为大家介绍了孵化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中科凡语飞译平台。在融合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经验基础上,创造出场景化机器翻译、人机实时反馈的个性化机器翻译。平台可以提供包括80多个语向、10余个专业场景、11种格式文档的多语言机器翻译。同时,支持多人实时协作与人机合译,能够提高用户和机器翻译的交互程度,帮助有翻译需求的人群优质、高效、轻松地完成翻译任务。
会上,夏经理重点介绍了飞译人机平台的使用及管理,通过实践案例向师生们介绍了飞译人机合译平台对翻译产业的建设性意义。飞译人机平台的用户不仅可以建立自己的术语库、记忆库,还可以完成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译。尤其是飞译的多人实时协作、团队管理等功能有利于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场景的构建,为翻译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夏经理表示,希望能够借助飞译人机合译教学实践平台赋能翻译技术教育教学,加强产学合作,实现协同育人。
产学研讨,答疑解惑
Q:在进行机器翻译时,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将原文件图片进行扫描制成的PDF文档,对于此类文字本身不能被编辑的文档,我们的平台也可以直接进行处理吗?
A:可以进行处理,但是需要我们学校或者单位开通一个本地化部署功能。平台方更建议各位老师把不可编辑的文档处理成可编辑的文档再进行上传,因为不可编辑的文档调用的资源会比较多,如果投入到线上的话会导致阅读人数超负荷,使文档进入几乎瘫痪的状态,不能够被使用。
Q:假设学生在平台提交了作业,平台有允许使用者退回修改,再重新提交的功能吗?
A:可以的,这种情况和平台的项目管理类是一致的。在项目验收时会有退回和通过两个选项,对于我们的作业模块也可以这样进行操作。
Q:关于翻译技术和国际传播的融合如何在教学中展开,可以谈谈您的见解吗?
A:翻译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传播,现在我们做的翻译其实也是一种为了传播而做的翻译。翻译技术在信息检索、资源整合、写作润色、语料整理方面都可以起到一些基础或者是辅助的作用。
答疑讨论环节后,高级翻译学院实践教学教研室主任许丹老师对此次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简短的梳理和总结。首先,许老师对学校、学院、企业方及团队成员对项目的支持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许老师谈到,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着力打造翻译技术师资团队,完善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应用型创新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翻译技术教学实践探索,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以师资培训为抓手,以产学合作为平台,助力翻译专业教师翻译技术及教学能力的提升。
培训活动最后,李院长再次向北京中科凡语科技有限公司表示感谢,也期待日后能够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此次师资培训活动是学界和业界的交流与对话,传递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翻译师资培训方案和翻译技术实践要素,为新时代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行业的发展、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为翻译教学带来新的启示。翻译技术赋能翻译教学,产学合作助力协同创新。未来,高级翻译学院将与行业、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提高翻译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
文案:许丹 文编工作室 谭冬煜
编辑:运营工作室 赵悦圻
审核人:姜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