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8日晚,应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邀请,苏州大学特聘教授陈大亮开展了题为“翻译水平步步高:译字、译意、译味”的翻译知识系列讲座。该讲座由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王少爽主持,我院教师、研究生及部分校外师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陈教授的讲座以“译字”“译意”和“译味”作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循序渐进地展示了这三种翻译境界的优缺点和相应特点。首先,陈教授从词汇、语篇和句子三个方面向与会师生展示出“译字”的危害。在“译字”的翻译境界中,词汇层面表现为机械地对应表层意思,照搬词典含义;在句法层面,照搬原文的语序结构,导致译文结构生硬;在语篇层面,体现出对上下文语境的忽视。“译字”产生的译文有三个危害,一是读者无法理解译文;二是产生歧义;三是语言生硬;四是歪曲原文的意义。他强调,要实现翻译水平步步高,就要摆脱“译字”,进入到“译意”的层面。

当进入到“译意”的层面,陈教授进一步解释道,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掌握意义,正所谓“没有语境,也就没有意义”。另外,译者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文化和百科知识,将表层结构转化为深层结构。为保留原文的意义可以改变原文的形式,从而实现化简为繁、化具体为抽象、化特殊为普遍,翻译出隐含在语言表面的深层意义,以达到这一境界。适合“译意”的应用场景为口译和非文学翻译,无需注释就可以实现简洁凝练和易于理解,并且不存在不可译的问题。但是,其缺点为译文文学性弱、不形象生动、没有情感寄托、只达意而不传神,缺乏意味、意境。

在介绍了“译意”的特征以及优缺点后,陈教授进一步引申出“译味”这一境界。他这一环节展示了大量文学性文本的翻译,分别给出“译字”“译意”和“译味”三种境界的译本,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展示出这三种境界的差异。最后在思维方式、语言功能、选词造句和翻译效果四个方面重点总结了“译意”和“译味”的差异。“译意”是概念思维,重在传达信息,侧重概括与简化,翻译效果上侧重于让读者理解;而“译味”是形象思维,重在传达感情,侧重具体和细描,主要实现让读者乐于接受的效果。他指出,如何在“译意”基础上实现“译味”是一种翻译艺术,需要揣摩与研究。

最后,陈教授总结道,非文学翻译注重译意,文学翻译注重译味,任何翻译都要避免译字。高水平的翻译是在译意的基础上译味,将原文的审美要素也传达出来。在讲座答疑阶段,陈教授还强调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水平的译者需要具备“译味”这样的境界,为广大师生提高翻译境界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性建议。

文案: 明安林

编辑:运营工作室 张雯雅

审核人:姜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