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至25日,2025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大连成功举行。本次年会主题是“译智向未来:塑造翻译新质业态 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吸引了全国高校师生及行业专家齐聚一堂。高级翻译学院师生积极参与现场学术交流,通过分会场专题交流、圆桌研讨等形式,展现了扎实的学术能力和创新成果。

在分会场专题交流环节,我院师生积极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与国际传播”、“中国文化经典文本外译研究”、“翻译能力与翻译教学创新研究”专题论坛中。他们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从翻译实践案例、技术应用探索、理论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成果汇报,和其他与会代表展开对话交流。

现场学术氛围热烈,师生与专家就翻译界前沿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学子们积极提问,专家们则以自身经验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同时也对新生代学者的未来发展给予期待。

年会不仅为高翻师生提供了展示平台,更成为青年学子成长的契机。

董保厅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十分开心,能够参加2025年中国翻译协会年会论坛,更是十分荣幸,能够以大外高翻学子的身份上台发表自己的学术研究。在这场高朋满座的译界盛会中,从传统到现代、从物质到文化、从人工智能(AI)到人类智慧,可谓“译”彩纷呈;我开拓了眼界、收获了知识,受益匪浅、满载而归。感谢论坛提供了宝贵交流的平台,感谢译界的各行各业和前辈、同辈提供的知识和技术,感谢志愿者们的辛苦服务,最后感谢大连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培养,尤其是感谢老师邹德艳教授的言传身教、倾囊相授。自己会继续在翻译实践和学术上深耕,成为更出色的大外人,高翻人!努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张书涵

有幸参加2025年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亲历这场群贤毕至、思想交锋的译界盛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与国际传播”专题论坛中,聆听了多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分享,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外译不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是意义与精神的传递,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短短两日,所见所闻皆为滋养,所思所想皆促成长,也更加坚定了未来在翻译实践与学术研究双向并进的信念。翻译能力需要不断打磨,学术素养也需持之以恒地积累,这是作为新时代译者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使命。衷心感谢中国翻译协会搭建起这样的高水平交流平台,感谢大连外国语大学及高级翻译学院的培养与支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邹德艳教授在学术道路上的悉心指导与鼓励。前路漫漫,愿心怀热忱,锤炼技艺,积跬步以至千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贡献绵薄之力。

杨晨烨

2025译协年会,很荣幸本次由我们学院承办。因为最开始自己也是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深刻体会到了举办一次大会的不易,非常感谢为大会辛苦的各位老师与同学。借助本次大会,了解了翻译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听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讲座,自己也有幸,能够在“中国文化经典文本外译研究”分论坛中与各位老师共同交流。从提交摘要到论文宣读,从论文初稿到PPT修改,花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写作,但很幸运的是,每一步都有导师的耐心指导。两天的年会,收获颇多,知识的增多,视野的开阔,被每一位学术大咖的气质与学识所吸引,也收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我深知未来在翻译研究方面,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杨春文

在2025年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有幸宣读了我的研究成果。此次交流不仅让我拓宽了学术视野,也深刻体会到翻译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意义。感谢学院的支持,也感谢各位专家的宝贵指导,这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道路上不断前行。

刘馨茹

往昔漫漫,非一己之力可至今日。认真听了很多分享,也深刻体会到了“望远山而前行”的含义。以往都是以志愿者的身份服务会场,这次真正的站到台上体会到的更多的是一份忐忑、一份紧张。感谢亲爱的老师们,在会前给予我悉心指导与谆谆教诲,感谢亲爱的朋友们,是你们的信任与支持,让我在逐梦路上勇往直前;更要感谢协会搭建的这一卓越平台,汇聚各方精英,让我能够拓宽视野,提升自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能够为文化出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笔为桥,以言为路,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翻译协会年会是中国翻译界一年一度的盛会,已成为中国翻译行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日益受到国内外翻译界的关注和参与。本届年会为我院师生搭建了与行业专家深度交流的平台,通过实践成果的展示以及会后交流反馈,进一步夯实了学院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积累。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崇德尚文,兼收并蓄”的校训为指引,以译为舟、以学为帆、以文为媒,深化“翻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强化翻译技术应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助力学生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实际能力,让语言之桥跨越山海,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翻译学科的力量。

文案:新闻工作室 刘馨茹

编辑:运营工作室 江朋阳

审核人:姜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