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2022年5月6日晚7点,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陶友兰教授应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邀请,通过腾讯会议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知行合一,译思并举: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项目案例教学”的线上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处主办,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和多语种翻译研究中心承办。校内外将近1300名同学、老师、以及翻译从业者相聚云端,一起聆听了陶友兰教授的讲座。

本次讲座由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王少爽老师主持。讲座伊始,王老师先就此次讲座进行简要介绍,并对主讲人陶友兰教授表示热烈欢迎。该讲座是高级翻译学院“译境学术沙龙”翻译研究系列高端学术讲座第1讲。沙龙旨在邀请国内外翻译学界和翻译业界知名的学者、专家,探讨翻译实践、研究与教学领域的前沿话题,分享和传播翻译专业知识。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来教翻译”是陶友兰教授精彩讲座的核心内容。陶教授指出进行翻译教学的途径多种多样,将翻译项目作为案例教学的方法,给大家呈现如何在课堂上进行翻译设计和研究。陶教授的讲座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四部分:人工智能对翻译教育的挑战、翻译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案例教学-模拟真实的翻译项目以及翻译教学之外老师和同学应如何进行配合。

首先就翻译教育面临的挑战而言,陶友兰教授表示,最显著的挑战就是翻译教育的全球化。从最开始由具备师资的高级翻译学院承担培养翻译人才的任务,到现今慕课等网上课堂的普及,让翻译学习变得触手可及。这种转变对各大高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这种转变,陶教授认为教师应践行“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做中学,去领悟”,并对学生表现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生生互评、老师评价和客户评价等。

同时,在翻译职场,译者也面临颇多挑战,比如,如何提高翻译速度、如何降低翻译成本、如何保证翻译质量以满足翻译公司或客户的期待。基于此,陶教授认为,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需力争“译思结合”,做到“三思”,即在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阶段分别进行思考。紧接着,陶教授结合很多鲜活的翻译实例向观众讲解“翻译不再是传统的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而是交流和沟通的过程,翻译是重写,是再创造,是一项语言服务”。

关于当下翻译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陶教授分别对翻译实践和翻译行业出现的问题进行逐一阐述。一方面,翻译需求大、复杂程度高、翻译对象多元化、翻译语种多样化、翻译内容格式多变以及翻译时限紧张,是目前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非常紧迫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翻译行业面临工作方式、业务流程、过程管理和管理模式上不够成熟的问题。

陶教授认为,如果对翻译技术不了解,老师就教不了翻译,译者也做不了翻译;并且着重强调教师在教授学生翻译技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技术思维比教会他们掌握一门翻译技术更为重要。那么如何将翻译技术融入翻译课程呢?陶教授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即分阶段教学,加强与真实翻译需求结合,提高学生译者能力(第一阶段:技能为主,以问题为驱动;第二阶段:内容为主,以项目为驱动)。

接着,陶友兰教授从“为什么”“教什么”和“怎么教”三个方面为大家呈现如何进行翻译项目案例教学。翻译项目驱动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连接课堂内外,让学生在课内和老师、同学得以充分交流,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客户、翻译公司、作者、译文读者等因素,并学会利用外部资源帮助解决翻译难题。

讲座过程中,陶教授频频运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在谈到具体的教学对策时,陶教授指出,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让学生“读写领先、翻译跟上、双语并进、自如创作”,并建议教师在翻译教学初期不要限制学生的翻译思路,要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比如,学生可以进行中英对译,进行改译、创译和编译,让学生在两种语言文化中自由穿梭的过程中慢慢地给译文“穿上紧身衣”。之后在提及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应被忽略时,更是金句频出,再三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如“老师得有一桶水,才能教学生一碗水”“茶壶里煮饺倒不出”等。

最后,陶友兰教授结合自身教学过程中取得的其中4个教学成果实例,提出教师的自我发展“五个一”模式,即一个理念、一门新课、一个项目、一篇论文以及一本教材,以此鼓励和倡导教师应具备“教研相长”的理念。在讲座结束之际,陶教授引用《荀子·儒效》中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以及《论语·子路》中的“言必行,行必果”表达对翻译教师的祝愿与期望。

讲座结束后,观众们意犹未尽,在评论区积极与陶教授互动,向陶教授请教翻译相关问题。陶教授更是耐心地对相关问题作出了详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