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上午,首届“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国际翻译大赛开幕式暨“理解当代中国:翻译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在线成功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通过腾讯会议、CATTI中心微博直播、译直播三个平台参加了开幕式及论坛活动,观看人次超过4.5万。大赛由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翻译协会对外传播翻译委员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和辽宁省教育厅指导,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及多语种翻译研究中心承办。大赛宗旨是“以赛促学、以赛促译、融通中外、文明互鉴”。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领导小组成员兼考试办主任、中国外文局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人事部主任闵艺,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外交部外语专家、中国翻译协会前任常务副会长陈明明,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代理院长、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副主任王继雨,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副校长常俊跃,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李春姬,英语学院院长吕春媚,日本语学院院长于飞,俄语学院院长田秀坤,韩国语学院院长李民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大赛开幕式和高端论坛。

本次活动分为大赛启动仪式、论坛主旨报告和大赛答疑互动环节三部分。大赛启动仪式由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常俊跃主持。

启动仪式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领导小组成员兼考试办主任、中国外文局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人事部主任闵艺首先发表致辞。她对此次大赛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此次大赛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主题、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具体举措。闵艺主任从我国翻译实践国情出发,明确当下翻译人才应肩负的历史使命,指出翻译人才培养既要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又要坚持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统一,在语言和翻译技能基础上凸显专业特色,进行内涵式构建。同时,她也呼吁同学们积极参赛,并在大赛中脱颖而出。最后,闵主任希望可以借此平台广泛交流、携手进步,在翻译专业领域取得更高造诣。

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刘宏发表致辞。刘宏校长基于当下时代背景,在明确了翻译行业现实发展需求的前提下,阐述了培养新时代翻译人才及提升翻译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希望通过各方努力,增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沟通联系,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刘宏校长还具体介绍了大连外国语大学翻译学科和翻译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及近年来取得的各项主要成果,为此次大赛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随后,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李春姬对首届“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国际翻译大赛进行简要介绍,并发布比赛原文。

在论坛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做了题为“理解中国,讲述中国:外语人的时代使命”的主旨报告。他指出,数十年来,中国经历了站起来阶段,正处在富起来和强起来的过程中。面临日益演变的国际形势,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与此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时代给了外语人,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一个利用外语参与传播中国的重要机会和使命。讲什么,谁来讲,讲给谁,如何讲,就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和积极参与解决的问题。通过举办翻译比赛培养和锻炼中国国际传播队伍,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有效途径。

外交部外语专家、中国翻译协会前任常务副会长陈明明大使的主旨报告题目为“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有效传播中国政治理念”。陈大使指出,在跨文化语境下有效传播中国的政治理念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由于中外文化差异,相关翻译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在进行这一类翻译时,需要根据中国政治理念的自身表达特点,采取符合英语受众理解能力的方式,讲究翻译策略,在严谨忠实和达意之间保持较好的平衡。陈大使根据自身翻译实践,举例探讨如何处理这一翻译挑战,确保译文的忠实性及可读性和英文受众的准确理解。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代理院长、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副主任王继雨做了题为“翻译国家队的时代担当”的主旨报告。王继雨院长表示,随着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翻译事业站在了新起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构建与中国不断提升的大国地位和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相适应的国家翻译能力,已经成为一项日益紧迫的战略任务。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作为翻译国家队,肩负时代担当,承接国家重大翻译任务和项目,积极服务国际传播事业,彰显国家责任,整合社会力量,引领带动行业主体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提升国家翻译能力,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用翻译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李春姬围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做了主旨报告。在新时代和新国际形势下,中国翻译教育事业面临着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为了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高校翻译专业应当肩负起培养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能力的重任。近些年,大连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本领的高素质翻译人才,努力将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落到实处。

参赛说明

欢迎报名踊跃参赛,参赛对象包括国内普通高校在读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海外孔子学院在校生及外籍翻译爱好者。请各位参赛者于2022年7月1日-8月31日期间按照要求提交译文。

竞赛规则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VvlQOaF5kzXVO81nbDfWA

竞赛原文

中国: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

纵观世界历史,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当前,全球仍有7亿左右极端贫困人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20年底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鉴于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长期影响,到2030年这一数字或将突破10亿。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贫穷有多沉重,奇迹就有多震撼。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极端贫困人口曾一度占到世界极端贫困人口的40%以上。只有读懂了中国的贫困面之大、贫困程度之深,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反贫困斗争的艰巨;只有理解了跨越苦难辉煌的历史,才能真正理解这片土地摆脱贫困的意义。

在许多西方经济学家眼里,贫困问题是一个市场失灵的问题。他们发现,不少国家在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贫困率就很难再下降了。但在中国,脱贫路径是一条“渐减曲线”,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减贫同步,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中国减贫背后独特的治理智慧和政治哲学,在全球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照亮了人类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前路。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特别是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

中国的减贫奇迹,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世界各国的贫困问题复杂多样,是地理、经济、政治、历史、现实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中国在脱贫攻坚中形成了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有益的启示。2018年,“精准扶贫”等理念被写入第七十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消除农村贫困问题的决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的减贫奇迹,为世界提供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中国价值。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对贫困有个经典判断:贫困不单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种权利不足。从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生态扶贫,到完善农村公共设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中国减贫实现了困难群众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双重保障、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双重变革、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的双重提升,堪称全世界最大的人权工程、最好的人权实践。

中国秉持“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的胸怀,与国际社会分享减贫经验。中国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30多个国家实施200余个发展合作项目。中国在自身消除贫困的基础上,更深入地参与改善全球贫困治理,为构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下了温暖的注脚。

在卢旺达,中国专家带来菌草技术,也给当地人民带来新生活的希望;在马达加斯加,一株株中国杂交水稻蓬勃生长,实现当地居民“吃饱饭、更吃好饭”的梦想。对于世界来说,中国的脱贫故事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希望和未来的故事。

内容来源:大连外国语大学微信公众号

编辑:运营工作室高翔

审核人:姜文龙